必博娱乐,BBO娱乐

当前位置: 必博娱乐,BBO娱乐 ######### >> 科院要闻 >> 正文

新华社《政务智库报告》点赞“百农”系麦种

2022年11月11日 17:11  (点击次数:)

近日,新华社政务智库报告以《“百农”系麦种缘何近半个世纪红遍黄淮平原》为题,对必博娱乐,BBO娱乐:育种专家薪火相传,通过“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使“百农”系麦种红遍黄淮平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兴农持续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报告全文如下:

一、红色基因奠定小麦育种人为国献技基础

河南科技学院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期间历经变迁,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是河南科技学院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由始建于1949年的农学系发展而来。

建国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农业也不例外。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第一代育种人黄光正教授,毅然放弃调回广东阳江老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从1957年开始进行小麦育种研究。黄光正教授克服水土、气候、饮食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忍受关节痛、肠胃不适等病痛之苦,坚持向新中国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先后培育出“百农3217”“百农791”“百农792”“百农7933”“百农861”“百农862”“百农863”等十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百农3217”以其高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广的特点闻名全国。黄光正教授还开展了硬粒小麦育种和杂交小麦的研究,培育的“百农3217”获得1982年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河南科技学院的第二代育种人茹振钢教授和第三代育种人欧行奇教授,都是黄光正教授的学生,也都曾担任过黄光正教授育种团队的助手。2013年,茹振钢教授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欧行奇教授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207”脱颖而出,成为近20年来河南省的又一特大新品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河南科技学院的有关领导告诉记者,生科院是河南科技学院20个教学学院中的“宝贝”。生科院党委书记余鹏说,生科院之所以被重视,与生科院数十年取得的骄人成绩分不开。

自生科院建院以来,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000余名,他们已成为农业、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力量,涌现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研究员,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

改革开放以来,生命科技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9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6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70余个。

河南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陈红卫说,成绩是摆在明面上看得到的,但成绩背后,却有看不到的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河南科技学院人在长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践中,牢记初心使命,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认真做好小麦育种特色优势的传承与创新,真正做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二、瞄准关键问题,因地制宜选育小麦新品种

黄淮南部是我国第一大麦区,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2.2%。因此,选育适合这一区域的小麦品种,对于全国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建国初期,小麦作为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亩产仅有100公斤左右,群众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人均口粮中粗粮占比很大。提高小麦产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黄光正教授立志培育出小麦优良品种,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他先后培育了十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百农3217”品种以其高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广的特点闻名全国。这个品种推广面积约达2亿亩,让黄淮地区农民一亩地多收100多公斤小麦,共增产小麦80多亿公斤,结束了黄淮地区老百姓几乎全年吃粗粮的历史。

茹振钢教授则主攻抗病虫优质小麦的新核型创建与基因工程育种等尖端技术,相继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解决了高产与抗病的关键问题,累计种植上亿亩,增产效益达20多亿元,为河南省及黄淮地区的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如倒春寒、干热风、干旱、雨涝等非生物胁迫灾害呈“频发、重发和叠发”态势,极易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欧行奇教授制定“抗逆稳产、广适高产、优质高效”育种主攻目标,于2001年选配“周麦16/百农64”杂交组合,采用集成和创新抗逆育种方法,选留双亲优良性状、剔除不良性状,经连续7代系统选育出“百农207”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2015年成为河南省主导小麦品种,2018年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国家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继泽研究员认为,作为我国小麦领域的三大标志性品种,“百农3217”“百农矮抗58”“百农207”三大小麦品种均在河南科技学院诞生,实现了让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跨越。

三、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领军人才培养

近年来,作为第三代小麦育种团队的核心领导人,欧行奇教授经常前往河南科技学院科技处办理咨询政策、上报成果、争取经费等事务。

河南科技学院主管科技的副院长贾积身介绍说,根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政策精神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学院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学院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技工作规章制度20余项,包括《河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十三五”规划》《河南科技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改革方案》《河南科技学院科技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3项顶层规划;《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修订)》等3项激励政策;《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试行)》《纵向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等9项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政策;2项知识产权政策;2项学术管理政策等。学院科技管理机制体制不断得到完善,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

学院科技处处长马汉军说:“欧教授的团队组建得晚,人手不足。近年来,为支持欧教授团队,学院根据欧教授的需要,引进了遗传基因、检验检测等各方面的人才,充实到他的团队中。”

河南科技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上取得积极成效。学院教授先后获批全国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河南省“中原学者”1人,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2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原英才计划27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学者3人,新乡市科技创新人才计划2人;新增“小麦高光效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5个,“动物病源和新兽药”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智能农业与生产过程控制团队”等新乡市科技创新团队3个;校内培育省级、厅级科技创新团队16个。

2022年年初,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茹振钢教授领衔的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教师团队榜上有名。除了茹振钢教授本人,该团队的14名主要成员研究的领域分别属于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生化理化专业,其中13名成员具有博士学位。茹振钢告诉记者,团队荣誉比他个人获得更高级别的国家级大奖更有意义,因为这意味着他带领的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教师团队真正成长成熟起来了,意味着小麦遗传育种事业人才辈出,意味着我们能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必博娱乐,BBO娱乐的科技人才支撑。

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河南科技学院的100多亩育种基地上,已经捧回5个国家级奖项。每一个奖项都是相关课题组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瞄准黄淮地区小麦种植的现实难题有的放矢做研究而取得的。

四、支持市场化运作,产学研合作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河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河南科技学院先后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农科院、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政府、长垣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内外1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协议,争取资金2600余万元;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与新乡市发改委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转化农作物新品种11个,获得专利13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5700余万元。其中,2017年,河南科技学院以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转化的“百农4199”“百农201”“百旱207”三个小麦品种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转化,为全国品种转化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2019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河南科技学院技术转让收入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7位,省内高校第1位。

目前,河南科技学院培育的“百农207”“百农4199”小麦品种分别位居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第一位和第三位,保持了该学院培育的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的主导优势。

贾积身告诉记者,通过《河南科技学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学院科研经费审计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办法,学院加大了对广大教师致力于科研攻关事业的支持力度,如对获得省重大专项的项目,将其奖励的500万元项目经费全部交给团队用于项目科研;同时提高各类成果奖励标准,如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奖金由原来的500万元提升到800万元。

欧行奇教授说,“百农207”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后,河南科技学院以“百农207”小麦育种团队为基础,于2017年挂牌成立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小麦育种工作。目前,该中心拥有教授4人,博士8人,硕士5人,本科生8人,技术工人14人,研究领域涵盖普通遗传、常规育种、分子标记、植物生理、土壤与营养、品质检测、小麦栽培、种子生产、营销推广等相关专业。

另外,河南科技学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育繁推一体化运作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小麦新品种以最快速度落地,并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2022年8月,安徽麦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中种联丰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金蕾种苗有限公司以1205万元的价格取得茹振钢小麦育种团队的小麦新品种“百农5819”的种业销售区域独家许可。

据介绍,近年来茹振钢小麦育种团队依托省内外160余家优势企业,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陕西等多省实施示范、繁育、推广一体化,“多点生产、同步供应”,建立“百亩攻关田、千亩样板田、万亩高产示范基地”的原种繁育与高产展示。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高标准示范样板,使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据悉,由于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河南科技学院的“百农”系小麦品种已在国家小麦重大良种联合攻关品种生产试验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百农607”正在进行国家新品种审定,“百农609”等一批接续品种也在持续培育。

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运作,市场也给予积极的反馈。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欧行奇教授培育的“百农607”小麦新品种虽然还在国家新品种审定中,但已有河南、陕西、安徽等省份的数十家种子经销商有意销售。这些经销商还借给欧行奇教授团队近3000余万元以支持其进行下一步的科研工作。

欧行奇教授说:“一个小麦新品种还没有通过国家审定,就有这么好的市场预期,很少见。”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郭天财高度评价河南科技学院在小麦育种方面的贡献,“对于小麦栽培来说,种子太重要了。它是有生命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是作物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是一切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我们要想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必须通过品种。‘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都是通过品种来发挥作用的。种业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也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因为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品种,谁就占领了种业的制高点,谁才有了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河南科技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却异常艰辛。为农民育种、为国家育种,是河南科技学院育种人的使命。他们将不断突破,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